先天性心臟病種類甚多,主要是因為胎兒在母親的體內時心臟肌肉和血管發育不正常,使心臟結構出現問題。但隨著出生率下降、以及產前檢查技術的改進,近年不論在外國已發展國家,或是香港,新病例亦有下降的跡象。以香港數字,每年新症約有500-600個,其中約200-300個嬰兒需要接受手術治療。
簡單而言,先天性心臟病最常見的兩大類是心室間隔缺損及心房間隔缺損。人的心臟分左右兩邊,各有一心房(左心房及右心房)及一心室(左心室及右心室),且中間有一層間隔,令兩邊的心室和心房互不相通。在正常的心臟,左邊心臟的壓力會較右邊為高。若心臟發育不正常,左右間隔出現缺損(俗稱「心漏」),血液便會由左邊的高壓處,流血右邊的低壓處,這些額外的血流量會加重心臟負荷,令心臟脹大,嚴重的可以引致心衰竭。
另外,若心臟右邊血液流量太多,血液有機會進入肺部,導致肺壓過高。因為人體肺壓只有血壓的20%,壓力過高容易令肺血管變粗、變厚及收窄,導致永久性破壞,形成「四聯症」。此症的危險之處在於當心臟右邊壓力增高,會同時抵銷左邊心臟的壓力。表面上,病人身體雖然沒有不適症狀,但心肺功能卻漸被破壞,最終導致心臟變大、肺壓增高,要進行心肺移植方能挽回正常的心肺功能。
不過,上述情況始終較為罕見,不少出生時有「心漏」的嬰兒,隨年紀長大,心臟的間漏處可自動癒合。但倘若嬰兒出生後容易氣促,食奶時出現嘔吐,增重較慢,都可能因心肺功能稍弱,影響進食所致,如出現此情況便應接受詳細檢查及適當的診治。
以往要替患上先天性心臟病嬰兒施以手術治療,因其身軀細小危險性高,若病情穩定,宜緊密觀察一段時間才作決定。但隨著手術儀器的改進,初生嬰兒接受手術的安全性亦已提升,如心房缺損的手術風險甚低,複雜一些的手術風險約20%,平均而言手術風險約4%。現時大部分嬰兒心肺手術都以開胸手術形式進行,心房間隔缺損開始可用導管技術,而心室缺損的導管手術,暫可用於小型、中型心漏病例,至於嚴重心漏,醫學界尚在鑽研相關技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