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多歲的陳先生,近年一直有個難言之隱。每次大解,他都感到劇痛非常,除了如廁時間很長,有時更會弄至滿頭大汗。最初,陳先生以為自己少吃蔬菜而引致便秘,後來又以為是生了痔瘡,但遍尋醫生治療,總是無法對症下藥。及至最近,他的劇痛愈趨要緊,於向專科醫生求診時,方發現自己原來患上慢性肛裂。
肛門是身體裡一個佈滿神經線的部位,由於其感覺敏感,所以若肛門出現病變,可令病人痛不欲生。而慢性肛裂便是其中一個令不少患者聞之色變的疾病。他們除了在大解時出血,更會備受劇痛困擾,然而,很多病人以為痛楚是由便秘或痔瘡所致,而強忍痛楚十年,也沒正確求醫的例子,可謂屢見不鮮。
劇痛是肛裂最主要的病徵,肛裂主要因為控制肛門收縮、放鬆排便的內括約肌過緊所引致。括約肌這組肌肉,分為不能隨意控制的「內括約肌」,以及可自行控制其收縮放鬆的「外括約肌」。現時,醫學界對導致括約肌過緊的成因,卻未有一致定論,但一般而言,慢性肛裂患者都有內括約肌過緊的問題,引致病人在大便時感到困難及疼痛,若因用力過度令肛門損傷,大便時更會流出鮮紅色的血。
不過,不少病人因慢性肛裂導致大便困難及痛楚而避免如廁,但糞便逗留在腸道時間愈長,水分被腸道吸收後,糞便就會變硬,因而令患者排便時更加疼痛,而變硬的大便又同時容易弄傷肛門,因而造成惡性循環。
對於慢性肛裂病人而言,高纖飲食令大便軟化的方法,只能治標未能治本。由於不少病人都忍受多時才求醫,醫生替病人檢查時,不難發現在他們的肛裂部位(常見於肛門正後方、即近脊骨的六點鐘位置)已出現發炎或增生「肉芽」。這不單令他們廁時疼痛非常,有些在如廁後,他們更會感到痛楚持續兩至三小時,生活質素備受影響。
要解決慢性肛裂患者的問題,短暫性的治療可使用放鬆肌肉的藥物,令內括約肌鬆弛,減少如廁時的痛楚,藥物包括用於放鬆心肌的硝酸甘油(Nitroglycine),或是近年開始使用的肉毒桿菌素(Botox),但藥效僅為一次性而且有效時間短暫,對改善病人生活質素的長遠作用未必很大。
病人亦可選擇手術治療。現時可使用的方法有兩類:開放式方法「Open Method」及非開放式方法「Close Method」,兩者的目的皆是透過手術,減低內括約肌的收縮壓力,從而改善肛裂的問題。然而開放式方法會傷及黏膜,造成較大的創傷,所以病人亦會倍感痛楚。至於非開放式方法則無需傷及黏膜部份,所以創傷較少,復完較快,但此為十分精細的手術,需要十分純熟的手術技巧。
另一方面,若然第一次手術後未能放鬆內括約肌,醫生亦可再於肛門另一邊落刀,但醫生不會於同一次手術裡,於兩邊肛門肌肉同時落刀,以免令肌肉過於鬆弛導致失禁。但以此手術而導致失禁的併發症,其實亦甚少發生。
此手術會在脊骨麻醉(半身麻醉)的情況下進行,很多時醫生會在手術時將慢性肛裂部位的增生肉芽,一併割走。超過九成病人於術後排便時不再疼痛,手術後翌日病人便可出院。
由於慢性肛裂常見於生活仍然活躍的三十至四十歲病人身上,若能及早對症下藥,可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,無需終日為著難言之「忍」而苦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