及早發現 腹腔微創手術提高腸癌存活率



據醫院管理局2007年的統計數字,該年共有四千多宗大腸癌新症,於癌症排行榜佔據第二位,僅次於肺癌,而死亡個案更接近一千七百宗,成為近年死亡數字增加最急速的癌症之一。然而,如果能夠於早期確診,腸癌可以透過手術成功治理,尤其是近年腹腔鏡微創手術越趨成熟,大大加快患者術後復原速度,所以定期接受檢查以及早發現腫瘤可提高患上腸癌的存活機會。

早期腸癌病徵不明顯

大腸是由盲腸至肛門的一段消化道,可依次序分為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、乙狀結腸及直腸五大部分。當食物經過胃部及小腸消化及吸收營養素後,剩餘未能消化的食物渣滓便會進入大腸,然後被大腸壁吸收水分,形成糞便,並會暫時儲存於大腸的尾部,即直腸,待儲存了一定分量的糞便後,便會發出排便訊息,讓糞便離開身體。

由此可見,大腸是身體的重要儲存器官,如果長出腫瘤破壞大腸功能的話,對生活構成不少影響。至今,醫學界仍未能完全確定大腸癌的成因,但家族遺傳、高動物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 、缺乏運動、曾患大腸瘜肉或潰瘍性結腸炎等也是主要的高危因素。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直腸只佔整段大腸約十分之一,約三分一的大腸癌個案發生於直腸,以2007年的統計數字為例,於4,084宗的大腸癌個案當中,1,593宗來自直腸癌,差不多佔整體大腸癌的四成。

大腸癌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病徵,包括:

  • 大便帶血及/或帶黏液
  • 有排便不徹底的感覺
  • 腹痛
  • 貧血
  • 感到疲倦
  • 體重下降
  • 胃口減低

然而不少早期腸癌患者都沒有明顯病徵,所以如果沒有接受大腸鏡檢查,難以在早期偵察出大腸癌。

傳統區域性切除手術創傷大

雖然大腸的結構長而複雜,但約50%的腸癌個案,都可以外科手術根治,而手術的複雜度,則與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有關。簡單來說,結腸比直腸較容易處理,因為直腸處於盆腔狹窄的位置,鄰近亦有很多重要器官如膀胱、前列腺,故手術期間較容易觸及其他器官而影響其功能。

外科手術有兩種,傳統區域性切除手術及最新的腹腔微創手術,兩種手術均能將受影響的部份徹底切除,當中包括受影響的腸部、供應腫瘤營養的血管、淋巴管。大約有50%的結腸癌個案在確診時已經擴散,所以在切除腫瘤時,需要大範圍地切除腫瘤、淋巴管、腫瘤的遠、近邊緣約5 公分的組織。由於部份血管被割除,血液將不足夠供應腸部,故一部份的結腸也會被切除,令整個手術的傷口長約15-20公分。

由於直腸位置複雜,附近淋巴繁多,腹腔狹窄,並接近不少重要器官,因此以傳統手術切割直腸有一定的困難。由於科技日新月異,微創手術在直腸手術上提供了頗大的突破。

腹腔微創手術復元速度快

在1989年,當醫生首次以腹腔鏡進行微創手術切割膽囊時,外科醫生已開始利用相同手術治療腸癌。方法是於腹部打開四至五個小孔,用作放置手術儀器及腹腔鏡,然後醫生透過腹腔鏡所傳送的影像,觀看腹腔內的環境然後動手術。以腹腔鏡進行腸癌微創手術初期,由於尚未能完全掌握此手術能否徹底清除擴散至淋巴的癌細胞,所以醫生只會以腹腔微創方法治理良性腫瘤及個別腸癌患者,包括癌細胞擴散至淋巴機會較低的早期患者,及主要用作紓緩症狀的晚期腸癌病人。

及至90年代,有外國的醫生發現不少病人的微創切口容易出現腫瘤復發的,故很多世界各地的外科醫生停止發展以微創切除腸臟腫瘤手術。直至1999年,有一位西班牙的外科醫生進行了 一項前瞻性、雙盲的研究,顯示微創手術不但不會增加癌症復發率,病人的存活率更比傳統手術優勝,尤其是用於晚期病人,因為微創手術創傷性低,患者於手術期間的出血量得以大大減少,對病人的心肺功能要求亦較低,讓病人在手術後可更快進食及下床活動,加快身體復原;再者,由於病人不用長期臥床,可降低患者出現併發症如肺炎的機會。此研究的論據其後亦被另一刊登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的研究引證,提出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醫生的經驗。隨者醫學科技成熟及醫生手術技術不斷得到提升,令腹腔微創手術已成為現今腸癌的標準療法。

有別於外國,香港的醫生未有受90年代的負面消息影響,繼續研究及應用微創手術於腸癌上,故現在此手術在香港的發展較其他地區較為成熟,病人接受手術後的痊癒率也大大得到提高。

醫囑:

若果腸癌患者能夠及發現,可以透過腹腔微創手術將腫瘤切除,患者的痊癒率甚高。由於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,所以應定期進行檢查。現在基本上所有有關結直腸癌的專業醫師學會都一致建議,五十歲便應開始每十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,可及早發現瘜肉及腫瘤,以便進行切除。


© Pedder Healthcare Management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Neximize Solutions.